
如果說疫情出現之前,線上教育已經開始威脅線下,那么疫情肆虐的這段時間里,線上教育已經取代了傳統課堂了。
在家上“網課”畢竟是特殊時期特殊做法,但是在疫情結束后,我們將不得不思考,這種授課方式將以何種姿態參與到傳統教學中來。
網課=大型翻車現場?
網課效率低、沒有互動、監管難似乎成了家長們心照不宣的怨念。
同時,對比網絡上其他豐富多彩的教學視頻,這些臨時客串主播的老師們,也紛紛吐槽不適應這種教學模式:一個人對著屏幕沒氛圍,很尷尬,網絡工具不熟悉等等。
實際上,這些問題大都與二維的教學方式有關。如果屏幕不再是平面、單向的,而是立體、互動的全息設備,老師與學生仿佛面對面,枯燥的文字變成圖像飛躍屏幕,虛實結合,這種尷尬和低效率能否避免?如果“看”網課像看動畫片一樣有趣的話,學習這件事還需要監督甚至強迫嗎?
當然,局限在電腦前的上課方式只是疫情時期特有的狀況。
然而,沉浸式課堂不僅是未來預防大型公共危機的備用教學方案,也是傳統課堂的全新出路。
很早之前就有人說,未來的培訓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老師。因為當虛擬仿真技術成熟和通信速度大幅提升時,一些教育界的精英,他們用一個全息投影儀加一堆3D屏幕就開始了表演:他們有高度,有段子,有互動,有解題技巧,引經據典,旁征博引,同時面對全國成千上萬的學生授課。
在全息的環境里,每個人聽的時候都是身臨其境的,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上課風格。這時候,你是愿意聽有趣的名師講課,還是聽照本宣科的老師講,一鍵切換而已。
優質教學資源如何共享?
試想一下,貧困山區的孩子與城市里的孩子在專業課上能享受同樣優質的課程,而教師的角色轉變成教學輔助和心理輔導:他們監督學習進度,制定學習目標計劃,組建學習小組,激勵學生學習,調整學生心理,乃至關心學生起居,而專業的知識講解則交給更專業的人和設備。
在專業領域的培訓中,優質教育資源更加稀缺,如地理測繪、汽車維修、消防演練、醫療等需要沉浸式而在實際場景中較難達到的課程,全息教學的優勢就更加突出。